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8:23    次浏览
不同的行业,不同的方式,不同的速度,相同的却是双向的渗透和融合。供应链金融正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跨界的融合。或迅疾如风、或激烈如火、或柔韧如水,跨界融合,正孕育全新的商业逻辑和投资机会。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模式升级的自然演化,“从产业中来,到金融中去”,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,颠覆了传统金融“基于金融而金融”的范式,打开另一扇窗,兼具金融的爆发力和产业的持久性。如何评价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质量?我们提出五维模型:大产业、弱上下游、强控制力、低成本与高杠杆、标准化。大产业是指产业空间大,不易触碰天花板;弱上下游是指客户端中,至少有一环较为弱势,无法从银行获得廉价资金;强控制力是指线上具有真实交易数据和征信、线下拥有物流仓储作后盾,从而控制风险;低成本是指资金的成本低,让供应链金融有利可图而又不过度增加融资方负担,高杠杆是一定本金投入能撬动较大资产体量;标准化是指用于融资的抵押品(抵押)相对标准化,有公允市场,即便出险,也能快速出清。如果同时具备五大要素,则供应链金融水到渠成。潜在标的有哪些?看下文!根据五维模型,大宗商品、行业或区域龙头、行业信息化服务商、电商平台、专业市场等五大领域是供应链金融的沃土。1、抢滩金融服务空白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社会顽疾,在经济换挡期,尤为如此。扩大再生产,要么通过内生式积累,要么借道民间高利贷。年化8%-20%之间的融资成本,成为传统金融的盲点,也因此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战场。供应链金融最大创新在于填补8%-20%的融资利率空白,打开中小企业融资阀门。理论上银行是中小企业最理想的融资对像,成本在6%-8%之间。但从收益风险配比角度看,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大门向大型企业敞开,而不愿承受过高风险。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,而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在27%左右,高企的融资成本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,减少了中小企业的投资,不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。8%-20%融资服务的空白,背后折射的是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缺失,以及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不合理的过高风险补偿。和传统非银机构相比供应链金融具备太多优势:1)供应链金融依托在产业多年的浸淫,风控端天然具备优势;2)如果说非银机构做的是纯粹金融,则供应链金融则是在试图构建金融生态;3)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,各非银机构均成为体系中一部分;4)供应链金融本质上属于大数据金融,延展性更佳。2、痛点孕育变革 宏观经济下行大背景下,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,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。一直以来,由于信用缺失、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、财务信息不透明等,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个顽疾,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舒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,但银行等主流资金供应方惜贷现象仍未有效改善,中小企业要么通过内生积累,要么高成本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。中小企业痛点:融资难、融资贵、融资乱、融资险。多层次金融市场的缺失,使得中小企业暴露于无主流金融机构覆盖的尴尬境地,中小企业融资也多是“富贵险中求”,融资成本高企,且相应金融服务机构散、乱,对中小企业稳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。从另一方面讲,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仍是一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大市场,新的金融模式、新的技术应用都可能彻底启动行业崛起阀门。3、核心企业“转型痛”中国正处于经济的换挡期,行业产能过程、转型压力自不必多讲,但就产业中企业来讲,由于自身优劣势禀赋不同,在转型大潮中表现出不同的诉求。小部分掌握了产业核心资源的企业,希望利用金融业务将其在行业中长期建立起来的优势变现;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则对解决融资问题具有更强的偏好。无疑,供应链金融对整个产业链的再升级都是战略级突破口。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行业性趋势,核心企业亦未能幸免。如:1)粗钢产能利用率2014年降到最低点70%,产能严重过剩;2)截至2015年1月,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负增长4.23%,盈利能力持续下滑。在行业性大趋势下,核心企业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。4、直击痛点,多方共赢行业层面无阻力,供应链金融的生长将极为舒展。行业趋势总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,供应链金融无论对于核心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,乃至物流企业都具备明显的益处,利益的产生并非存量之间的博弈,而是增量的创造。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更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难得的时代背景,多方共赢提供充足动力。供应链金融如何开展?结论极其简洁:核心企业的“转型痛”创造供给,中小企业的“融资痛”创造需求,而两者的碰撞必将催生出新的蓝海业务。美国的启示美国供应链金融产生于19世纪末,时值美国工业全面超越英国、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之时。从模式上讲,美国供应链金融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: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向产业的渗透。这一时期,金融监管相对宽松,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开始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。产业链中企业融资则更加依赖于已经渗透进来的商业银行。本质上讲,这仍是发展不完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,商业银行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把控力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。第二阶段:核心企业登上供应链金融核心舞台。美国金融监管趋紧后,金融机构向产业的渗透开始受到限制,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变革,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随着核心企业实力的上升而最终确立,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。这种模式下,核心企业具备了信用优势和业务信息优势,纷纷成立金融部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。如UPS成立UPS Capital、GE成立GE Capital,产融结合切入供应链金融。第三阶段:核心企业模式遇到天花板。进入21世纪后,美国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日趋稳定,甚至出现负增长。供应链金融仅服务于主业的定位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,同时出于资金来源和风险的考虑,核心企业也在逐渐收缩和自身主业不相关的金融业务,美国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遇到天花板。最后,互联网对经济的塑造力不同。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先导者,但互联网对经济的渗透甚至不如中国,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,互联网的渗透面临更多现实的难度。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完备为互联网解决各行业痛点提供了条件,经济的劣势转化为互联网的优势。互联网对于供应链金融无疑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。真实交易数据和征信系统是杀手锏行业信息化龙头转型供应链金融。行业信息化龙头,为特定某个或两三个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。长期以来,信息化服务商的主要利润来自软件、系统集成和系统运维三大部分,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,信息化龙头企业切入金融领域正成为行业标配。行业信息化龙头借助软件的推广使用,渗透到服务对象的生产、经营交易中去,产生系列大数据,这些数据本身即是征信系统天然素材。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,征信体系是信息化龙头风控利器。供应链金融本质仍是金融,风险定价能力仍是竞争的最为核心的内容。按照我们在五维模型中的分析,在于传统金融的对比中,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优势有两方面:大数据下的征信系统、融资质押标的下的标准化,显然信息化龙头在前者具备明显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。五维模型定价值:征信系统是杀手锏。行业信息化龙头依托大数据,在风控端具备优势,市场空间方面视不同行业而异。需要指出的是,行业信息化龙头一般缺少对于上下游企业的掌控力,在金融供给总体不足的市场环境中,风控以及业务实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。